目前,全区51家集贸市场中,已通过验收的生态市集有9家,其中二星级生态市集4家,一星级生态市集5家,取得了阶段性成效。
上午8点,位于崇明区港西镇的盘西农贸市场里,人头攒动,前来购物的沈先生买了两斤猪肉,对价格和肉质都颇为满意。在盘西农贸市场,各摊位商户配备了统一的智能电子秤,菜品上秤后就会立即显示类别、净重、单价、金额等信息,并实时上传到数据库。“有了这些日常交易数据,就可以追溯菜品的源头,把控质量安全就有了科学参考。”盘西农贸市场相关负责人龚明表示。
信息技术是一项不可或缺的资源,是生态市集建设与管理的“润滑剂”,一批智能设备应用在生态市集改造中,通过统一的数据管理为稳定的菜价保驾护航。“特别是在遇到节日供应、恶劣天气等特殊情况时,我们可以通过系统,及时发现苗头性、趋势性问题,进行预警发布,落实应急预案,保障供应价格稳定。”龚明说。
记者了解到,4724平方米的盘西农贸市场是附近居民买菜购物的首选。2022年,盘西农贸市场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造,增设消防楼梯、服务台、农残检测室、湿垃圾处置室,完善内部排水系统,并设立顾客休息区,各项设施一应俱全。“比原来干净多了,买东西也很方便。”家住附近的市民直呼满意。
与此同时,位于崇明区绿华镇的崇西集贸市场也“换新”归来。之前集贸市场是网格式围栏,一到冬天,人就被西北风吹得浑身打颤。现在菜场四周建起了围墙,安装了窗户,即刻变成了“大暖棚”。此外,市场顶棚也重新改造升级,杜绝了漏雨、漏风的情况发生,暖心的改造获得市民好评。
据悉,下一步,崇明区经委将以全市“智慧菜场”创建为抓手,进一步加强生态市集硬件的系统建设,引导市场配置电脑、大屏幕、信息平台、数字哨兵、监控设备等软硬件设施来实现市场内亮证经营、明码标价、价格公示、肉菜源头可追溯等智慧管理的目标,保证市民百姓舌尖上的安全。
“我们将赋予集贸市场多元化的业态功能模块,打造和谐共享的生态空间,探索一套‘生态空间、生态管理、绿色消费、绿色服务’的生态市集建设管理新模式。”崇明区经委市场运行科施玉华表示。(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颜维琦通讯员魏娜)
扎根一线,投身良种技术攻关******
称重,测量,观察籽粒大小、饱满度……在实验室见到党的二十大代表、天津市农业科学院农作物研究所研究员时晓伟时,她正在几百份小麦种子样品前紧张忙碌,“这些都是最新培育的小麦品种,一部分将带到云南扩繁。”
从事小麦优质高产育种研究工作22年,时晓伟探索出了南繁加代、穿梭育种、品质综合评价和试验示范同步进行的小麦高效育种技术方法,显著提高了育种进程和新品种选育质量。
随着春节临近,时晓伟和同事们正抓紧分析春小麦品质,“我们利用时空、气候差异,进行穿梭育种、南繁加代,从而提升品种选育质量,加快繁育速度。”
打开编号“S22F6—1372”的小麦样品口袋,时晓伟小心拈出10余粒小麦种子,轻轻捧在手心,对着灯光仔细查看。“这个品系粒大,但太瘪,黑胚重,可做大粒亲本,做品种不适合。”时晓伟说。
对培育的小麦进行室内考种,是一项精细的技术活。时晓伟说,不仅要观察每一世代不同家系间小麦籽粒的饱满度、大小、均匀程度、有无黑胚、胚乳是角质还是粉质等性状,还要结合田间农艺性状调查记载,综合考虑保留哪些家系进入下一世代,淘汰哪些家系。
来到小麦品质分析实验室,里面有揉混仪、粉质仪、拉伸仪等分析仪器,还有2022年新添置的全套面包烘焙设备。“通过面包的组织结构、粘弹性等,分析评价面粉品质。”时晓伟说,只有通过全方位、严格的品质分析,才能选择优质高产品系进入天津市春小麦区域试验。
小麦品种迭代从6年6代,逐渐缩短为3年8代;小麦亩产从津强1号的150公斤,增长到津强14号、16号的亩产450公斤左右;津强系列强筋春小麦品种累计推广1000多万亩……20多年来,时晓伟和团队全身心投入小麦优质高产育种研究工作。截至目前,共选育出14个强筋高产春小麦品种、7个优质高产冬小麦品种。
走出实验室,记者跟随时晓伟来到位于天津市武清区的冬小麦育种试验田。“冬小麦早已浇完冬水,进入‘冬眠’时间。”看着泛着青色的麦苗,时晓伟说,让小麦高产,既要有良种,也要科学种植,精心管理,“要关注气温、降水等情况,加强实地踏勘,及时弥补麦田裂缝,防止麦苗受冻,确保麦苗春季返青。”
接下来这一个月,时晓伟还要深入农村,给基层农技人员及麦农授课,讲解麦田管理注意事项。“只要能让小麦丰收,把小麦当家品种牢牢攥在自己手里,再苦再累都值得。”时晓伟说,2023年春天,具有高产、强筋、抗病特性的津强14号、16号小麦将投入小面积生产示范,“我对这两款品种的种植前景充满信心。”
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,“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”“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”。时晓伟表示,将继续扎根一线加强良种技术攻关,助力小麦优质高产,助力农民增产增收。(记者 武少民)
(文图:赵筱尘 巫邓炎)